Eva
Eva
从业时间:12年
主攻国家: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名校申请
成功帮助学生申请斯坦福、普林斯顿、康奈尔、布朗、杜克、达特茅斯、剑桥、牛津等世界知名院校。 
学历:硕士
留学格言:带着学生们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中,不仅学生们在成长,互动中个人本身也是不断成长。
职业观点:留学咨询本身关系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和未来,承载着一个年轻人远行的梦想和家庭的希望。所以需要我们既要给别人规划未来,适当的时候,也需要当头棒喝,让大家冷静对待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仅是专业的老师,同时也是陪伴者,陪伴着孩子和家长一起去经历孩子的成长,家庭的选择。大家彼此信任,彼此给予力量。
从专业的角度来说,根据每个孩子的现状、兴趣、特点、需求、预期等等来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。莲花就是莲花,玫瑰就是玫瑰,不要比较,不要纠结,力图给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,适合自己的未来。从陪伴的角度来说,是一个倾听者,倾听每一个家庭的希望、每一个孩子或微小或宏大的梦想,真心的给予掌声和喝彩,目送他们走向更大的世界和舞台。
名校申请不是无规律可循的
独特的个性化文书是打开名校的那把钥匙
Grace是苏州中学的学生,除了理科的特长和奖项外,身上有2个非常明显的特长:钢琴和书法,考虑到书法相较于钢琴来说,更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。最终我们选取了学习书法的经历和个人的成长,作为主要的申请文书。最后在不断的润色和修改下,Common Application的主文书便成型了。这样的一篇文章,无疑突显了学生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,同时也将学生在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从侧面反映了出来,就连修改文书的外教也觉得这篇文书很有特点。
此外,关于学生的学术兴趣,职业目标等专业问题,在每个学校在自己的supplement essay里面都有所涉及,所以我主要将Common Application的两个essay讲学生的课外的这两个特长,而将为什么学这个专业的问题放到学校的supplement essay中,并且还结合了每个学校的特色,讲到了具体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,以便使文章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和具有说服力。整个申请文书的准备是个系统的工程,全方位的展现申请者的特质和优势。因此最终,协助Grace拿到了杜克大学、北卡教堂山、卡尔顿等一批顶尖美国名校的offer。
揭开剑桥名校面试的面纱
Caroline是苏外A-level的学生,和一般的高中生相比,淡定从容许多,有着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少有的稳重和豁达。初次接触了,和她有种忘年交的感觉。她知道我有曾经协助其他的同学成功申请到剑桥的经验,希望我可以陪伴她一起开始剑桥的申请之路。剑桥的申请中前期材料递交后,我们顺利地获得了面试的资格。熟悉剑桥、牛津申请的人都知道,这才是第一步,面试中的成绩和表现对于最终的录取,所占的比重更大。我们开始了面试的准备,从基础的A-level课程知识点的梳理、现场写作的分析、以及face to face交流问答的原则把握三个模块开始入手。尤其是最终的face to face交流问答,是由剑桥的教授直接飞来上海,直接问答把关,这个环节在面试的环节又是一个重要节点。这里涉及到临场反应、英文水平、数理逻辑等。当然,我一直告诉她的一个原则,不用担心,不用被网上以讹传讹的怪题偏题给误导,实际上根据我这么多年成功申请到剑桥、牛津的经验来说,最终的面试问答都是还原成数理模型或者科学原理。只要面试中谨记这点,就不会跑偏,自己给自己无谓的心理压力。最终,Caroline如愿获得了剑桥的录取,成为了苏外被剑桥录取的第一人。
上面的这两个例子只是想告诉那些希望完成梦想的孩子,名校的申请不是无规律可循、遥不可及的,所有的梦想都会给那些积极准备的人留有席位的。
留学海外的受益不只是学到知识本身
私立高中是美国精英教育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家长们希望让孩子们较早接受国外教育,提前开始适应衔接,因此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赴美求学。随着较多的小留学生出去,中美之间的教育,或者说两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的一些分歧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。最近的一个案例想写出来,和大家分享,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。就在两个月前,我收到了一封信,信是在美国就读私立高中的学生乔的住家发来的。乔的寄宿家庭的父母在信中说,他们不再愿意接受乔住在他们家里。在信中,他们列举了他们的一些原因,分类可以归为三点:一、乔的自理能力较差,个人分内的事情,比如说收拾房间、清洗衣物等,即便在住家的帮忙督促下,也难以做好,他们不太理解,觉得这不太像一个17岁的孩子应有的表现。二、一些让住家不太能接受的生活习惯,在住家纠正了多次后,还是难以改正,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,住家提到了每次吃饭的时候,乔总是在一个人低头玩自己的手机,住家委婉的提出了多次后,他还是不能改正。住家在信中说,晚餐时间原本是一家人最快乐的交流时间,因为乔这样的行为,让他们觉得晚餐的时刻非常的尴尬。其实住家所说的行为,不光光乔的身上存在,在国内的大人的身上也完全存在,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别人的难受和尴尬。三、住家说他们作为乔在美国的父母,给予乔关心,可是这个过程中,感觉不到乔的付出和感激。这是让他们很伤心的,尤其住家妈妈说,乔给他的感觉,好像他对这个家庭是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的,住家父母对他的一切付出和关爱是理所当然的。他唯一要做的事情,就是待在自己的房间写作业和等吃饭。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是这个家的家庭成员。当然,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。主要以上的三点,住家觉得他们不再愿意接受乔了。因为觉得乔的到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,给他们家庭带来了困扰。
和乔交流了后,他也觉得有点委屈,因为在国内的家里,打扫卫生等都是由妈妈以及家里的阿姨代做的,妈妈一直以来给他的教育就是,只需要读好书就可以了。从来没有人教会过他如何学会和别人相处,如何对他人的付出感恩。甚至在交流中,我能够感觉到,包括乔的父母在内的不少的人,都是第一反应认为,住家就是一个承担住宿的家庭,我是付费的,你理应为我服务的,而压根没有意识到,这个家庭本身自愿接受一个青春期的外国孩子,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仅仅为了住宿的费用,更多的是因为自愿和爱,以及由此承担的责任。这些隐性的意识,是不少习惯了花钱买服务趾高气昂的中国家长所没看到的。家长们的这种行为和思维方式,在潜移默化中,其实也在影响着这批十几岁的孩子。乔的经历,让我感觉到,随着更多的低龄化的孩子出去,这样的因为文化差异、两个国家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、大环境下的价值观念不同,而发生的分歧困惑也会越来越多。但是我相信这本身也是很好的一课,给我们的同学和家长,包括我自己。每一个人都能从乔的故事里看到很多、想到很多。毕竟我们送孩子出去,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,孩子本身的成长、价值观念文化意识也是重要的内容。甚至这个过程中,孩子学会去思考如何沟通、如何反思自己以及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是否存在某种不足或者缺失,这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,甚至从孩子长远的人生来说,有时候觉得比简单的学习本身更为珍贵。